華工校長王迎軍。
  “好的大學應該是校長、教授與學生之間沒有距離。我們的人才培養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昨天,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向學子發出邀請——歡迎報考華工!
  文圖/記者陳翔 通訊員華軒
  廣州日報:在“錢學森之問”這個待解命題的背景下,我們一直在關註華南理工大學基因組科學創新班學生取得的成績。在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華南理工大學有著什麼樣的理念和做法?
  “會創業是華工學子的本事”
  王迎軍:華南理工大學的人才培養理念非常明確,就是要培養高素質、“三創型”(創新、創造、創業),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我對同學們說,躬行實踐、不尚空談是華工人的特質,敢創新、能創造、會創業是華工學子的本事。
  拿你提到的基因組科學創新班來說,這個班在5年的時間里,有53人次在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頂尖學術雜誌上,發表了43篇高水平學術論文,這在國內包括國際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被稱為創新人才培養的“華工模式”。
  廣州日報:相對於傳統教學模式來講,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養體系,是否會帶來辦學成本的增加?
  王迎軍: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不能簡單考慮當下的投入,我們對此可以說是全力以赴。比如我們針對大一的學生就實行“英才培養”計劃,讓優秀的高考考生入校時就接受院士、名師團隊的選拔,獲得人力、財力、物力上的支持。去年廣東省內理科錄取最高分的方素,就進入了建築學院何鏡堂院士的團隊,接受何院士的親自指導。
  廣州日報:華南理工大學打造高起點、個性化的培養平臺,從生源上來說,實現了“輸血”功能。那麼如何建設“造血”功能?
  王迎軍:在我眼裡,每個學生身上都有亮點,關鍵是如何讓他發光。一流的大學,應該通過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每一位學生都脫穎而出,光芒四射。作為“985工程”、“211工程”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並不缺乏優越的校內辦學資源,也吸引著大量的校外優質資源,我們必須建立起科學的體制機制,讓這些資源轉化為育人的合力。
  師資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
  廣州日報:科學的體制機制,對於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的保證也一樣重要。
  王迎軍:的確如此,不是說光有硬件就能建高水平的大學,最關鍵的還是要靠人,靠人才。華工早在第十五次黨代會上就提出了“人才強校”戰略,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為了更好地讓科研服務於人才的培養,我們單獨設立了公共教學團隊,對他們提出科研工作量的要求。
  支持博士生在學校做實驗
  廣州日報:除了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華工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也是人才培養上的一大亮點。在這方面學校有什麼經驗?
  王迎軍:大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關鍵是學校要給充分的支持。我們有個博士生胡大為在大二時就想研究一種新型催化劑,用來減少煤炭損耗、降低污染。我們覺得他的想法不錯,就支持他在學校的實驗室里不斷做實驗,兩年裡一共做了3000多次實驗,終於研製成功。現在他成立的創業公司年產值已達到3000萬元。
  我們有一位剛剛畢業的年輕校友陳第,去年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排行榜。他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就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孩子。後來他也說:“華南理工大學的學術氛圍很濃厚、很自由,經常鼓勵我們多動手。”
  廣州日報:“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生”成為就業市場上的一個“金字招牌”,其中有什麼精神內核?
  王迎軍:我們培養的學生既務實又創新,很受用人單位的喜歡。很多來華工招聘的用人單位都跟我說,往往就是他們單位聘用了華工的畢業生,然後這些畢業生表現都很優秀,所以他們再招聘就會點名要華工的學生。
  華工四分之一畢業生
  進世界或中國500強
  廣州日報:也就是說,人才培養質量是就業的根本保證。
  王迎軍:是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帶來的不僅是高就業率,還有一流的就業質量。華工有1/4的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或中國500強企業工作。
  第三方咨詢機構麥可思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它發現在北上廣深四個地方工作的2012屆畢業生,在工作半年之後,華工的畢業生的平均薪酬要比全國985高校的平均水平高出400多元,從這個調查我們也能看出華工學生的就業質量確實是很好的。
  華工七成以上學生
  有兩個以上OFFER
  就業質量高,不僅學生滿意,家長也滿意。前幾天我到一個本科畢業生家裡家訪,他的母親告訴我說,孩子現在跟華為簽了約,每年年薪13萬元,真沒想到一個本科生一畢業就能有這麼高的工資。我告訴她說,像這樣剛畢業就年薪十幾萬元的學生在華工是很正常的。
  根據我們統計,在就業的時候,華工有七成以上的學生手上有兩個以上的錄用通知,對他們來說,就業不難,難的是選擇哪一家的錄用通知。  (原標題:華工校長王迎軍:好的大學校長與學生沒有距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w88vwhj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