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12月7日電 (記者 張素)歷經44載,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7日實現200次發射。從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托舉中國首顆自主研製的東方紅一號科學試驗衛星“一飛衝天”開始,“長征”關乎中國航天事業的漫漫徵程。站在“下一個100次發射”的起點,業內專家預測未來看點。
  看航天:載人航天進入關鍵,火星探測完成論證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雷凡培列出一份航天計劃表。載人空間站方面,“2018年前後,中國將發射試驗性核心艙。在2022年前後,研製併發射基本模塊為20噸級艙段組合的空間站。”
  雷凡培介紹,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天舟貨運飛船、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神舟十一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遙十一火箭等主要飛行產品目前已進入研製生產的關鍵階段。按照計劃,將於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隨後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之對接。
  此前第十屆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出火星探測器模型引發廣泛關註。雷凡培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完成論證,“目標是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自主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深空探測技術的跨越。”
  他透露,火星探測器計劃於2020年前後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發射場發射入軌,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看火箭:發展重型運載火箭,構建新型火箭體系
  國際宇航科學院(IAA)授予的航天領域最高獎項馮·卡門獎獲得者、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劉紀原坦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與國際主流水平仍有差距,“美、俄、歐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都達到了20噸以上,中國現役運載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覆蓋0.3噸至9.5噸”。
  專家指出,火箭運載能力大小決定著空間應用水平的高低,中國航天亟需提高運載能力,包括發展重型運載火箭。
  重型運載火箭是指起飛推力在3000噸上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在100噸左右的火箭,主要用於載人登月任務和發射大型深空探測器。
  雷凡培表示,計劃通過5年時間突破重型火箭總體設計、46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220噸氫氧發動機等關鍵技術,為重型運載火箭工程研製打下基礎。吸取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經驗,用約15年時間完成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在2030年左右實現首飛。
  此外,中國將構建新一代大、中、小型運載火箭的發展序列,研製新一代無毒、無污染的大推力運載火箭,完成現役火箭的升級換代。
  看應用:造福民眾生活,開展國際合作
  綜觀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200次發射,曾托舉中國首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中國首顆氣象風雲衛星等上天,曾托舉16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曾成功發射高分一號、高分二號衛星,使中國民用遙感衛星領域步入米級時代。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許達哲在受訪時表示,將發射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實現全球導航定位,服務於數字化、信息化的日常生活。“後續的高分三號、四號、五號等任務則將為農業、林業、交通、城市規劃等提供信息服務”。
  許達哲表示還將加快建設空間基礎設施,“以提供站得高、看得遠的信息數據,在當今信息化發展形勢下提供大數據”。
  此外,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累計40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46顆商業衛星。7日發射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所屬資源一號系列衛星,是由中國和巴西兩國共同投資、聯合研製,惠及500多個用戶,被稱為“南南合作”的典範。
  業內人士表示,要提供更加周全、穩妥、可靠的服務模式,除了承擔發射任務和整星出口,還將提供技術人員培訓、地面運營基地設施等一體化的解決方案來爭取國際合作。(完)  (原標題:中國長征火箭的“下一個100次發射”看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w88vwhj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